近十年我国工科专业调整:逻辑与反思
邬正阳 李培根
摘要:工科专业结构调整成为工程教育的热门话题。本文基于数字-智能技术带来工程教育的变革和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来探究专业调整应有的理性和坚守,提出正确认识传统工科专业的“体”与“用”。传统工科专业要常以为新,重在专业和课程的边界再设计。专业的新设和裁撤切忌盲目。
关键词:工程教育 工科专业 专业调整 教育规律
一、现状与趋势:专业调整成为热潮且趋于畸形化
专业设置及其结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规格、模式和质量。目前全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布点总数6.6万个,较2012年新增1.7万个。十余年来,我国本科专业增加了约35%。我国高校工科专业近年来进行了大规模的结构调整,新增备案和审批专业点数量和新专业数增长迅猛,撤销专业点数量也逐年增加。
二、关于工科专业调整问题的反思
1. 专业名称和内涵的相关性:传统工科专业冠名“智能”或“智慧”后是否真的更智能?
2. 基于技术设立新专业的必要性:是否需要在已有专业中开设方向而非独立专业?
3. 学科交叉融合的路径:新专业是否窄化了专业边界?
4. 新专业的前沿性:是否能涵盖技术真谛?
5. 传统工科专业的生命力:是否因招生压力而被盲目撤销?
三、关于工科专业结构调整的几点建议
1. 传统工科专业要常以为新,以新技术为“用”。
2. 谨慎开设单一技术或工具类专业。
3. 再提专业边界再设计,避免过度细分。
4. 防止盲目撤销传统工科专业。
四、结语
专业建设需回归高等工程教育的本质规律和学科内涵发展的规律,正确认识专业的“体”与“用”。